办公场景既承载合作与创造的行为,亦叠加休闲与社交的时刻,在办公园区设计领域,gad 有着系统化的综合研究与广泛的实践积累,我们希望针对不同的业主文化及地域特征展开设计,以提升办公体验,激发园区活力。
半开放庭园布局
关瑞大厦坐落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以阿里为代表的高新科创产业办公聚集于此,地块位于余杭塘路与海园路交叉口,东西两侧紧邻办公园区,北侧与杭州师范大学相隔一条主干道,周边商业业态链接度低,缺乏可借鉴的景观资源。在此介于成熟和空白之间的城市地段,关瑞大厦的进驻定位,并非全然聚焦企业办公的内在功能,润色并填补城市拼图也是设计中非常迫切的一环考量。根据业主的诉求,园区内需包容总部办公、配套商业及租售型办公空间等功能,并且希望能在常规办公之外实现定制化场景,例如会客、体育等。分析现状因素并结合对城市开放的愿景及庭园式办公的构想,我们选取 C 字形包裹感的布局方式,摒弃了可能带来消极空间的异形布局,向内营造整合式庭园体系,形体上采取适度的转折、连续和退让的动作,将三栋办公楼宇整合且独立的布置。
预设下的自由度
办公状态时常是聚焦和紧密的,中和了社交及休闲可使员工暂时脱离紧绷的状态,反过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微社交”是关瑞大厦空间的弹性化设计维度,办公空间每两层设置中庭,随着总部和企业的搬入,中庭空间逐渐成为员工休息、交谈或饮一杯咖啡的地方,充满预设下的开放度。通高 26 米大厅内分为 2 层,分别作为篮球场与羽毛球场使用,大厅外部错层的屋顶平台,承载户外交往的场景,办公楼外,底层商铺为园区提供了基础商业支撑及日常的烟火气,园区内院对内可满足园区办公人群景观和休憩的需求,与西边海创绿谷接壤,可互相接纳、吸收两处办公区域的人群,与两处街角广场实现贯穿流线。对外,园区也成为联系周边人群的场所媒介,助益于底层商铺良性经营的诉求,构成从办公、社交到商业场景的有效闭环。
窗口昭示效应
建筑体量沿街布置,体块在南北两侧分别退让城市,形成两处微型街角广场。链接 1、2 号楼的连桥与 1 号楼的金色外边框大厅,象征企业对外展示的“门窗”,暗示园区主入口的位置。“手指”般握住两栋建筑的连桥具有微弱收窄、错动的状态,结构上采用弱连接的方式,以确保两栋形态不规则的大楼连接后更具结构稳定性。建筑因超尺度“门窗”的强烈形式成为余杭塘路上的立体符号。几栋独立且互联的大楼在不同道路界面与城市对话。海园路对面办公建筑同样临街而建,我们对 2 号楼 90 米长条形面宽体块进行局部退让,打破体量对沿街的压迫感,示意酒店车行入口的位置。3 号楼呈现梯形独立布置,供租售办公使用。
结构技术特点
关瑞大厦的结构技术的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连桥和单索幕墙。不同的建筑连桥有强、弱连接的方式,此处采用弱连接,在连接结构端部设置滑动支座,可在震动等情况发生时起到给与弹性位移空间的作用,最终实现减震的目的。连桥连接的 1 号楼和 2 号楼的形态不统一,抗震性和震动位移不同,弱连接方式更加能够弱化两栋楼在震动上不同频率带来的震感。除了连接方式之外,连桥部分还充分考虑了竖向力、位移、弹塑性、行走舒适度(晃动感)等因素。为使外观更为简练,大中庭幕墙采取单索方式,因索抗拉力强,直径较细,相对于龙骨则更适合整体大面幕墙。这里只用到竖向的索,考虑到中庭外框可用于索的搭接吃力,单索足够起到张拉维持幕墙稳定的作用。
体系化幕墙表皮
幕墙作为能否体现建筑整体性语言的关键要素之一,混杂的手法并不能带来观感的整洁性。为区别于周边相近的建筑面目,设计以尽量少的元素体现立面的统一语言,仅选择三种玻璃材质:深色玻璃、焗油玻璃和超白玻璃运用于幕墙表皮。宽面采用深色玻璃,窄面为焗油玻璃,一层商业与中庭统一为超白玻璃, 窄面玻璃以轻质金属板内嵌包边,金色大厅超白玻璃以单索拉伸,双层内开窗扇既实现了立面的完整性,也符合室内外空气流通的需要。玻璃材质的区分进一步彰显建筑的形体张力。
结语
关瑞大厦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开放性的场景营造为周边带来活力,如同隐逸却融入日常的庭园。尽管办公园区向内属性与城市公共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认为两者融合却会带来叠加的空间价值,实际上,人来人往具有烟火气的办公园区更加符合我们对现代办公场景的构想。